2011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与反思(2011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增强试题探究性

201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主线,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统一”、“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查。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从题型变化、情境创设、主题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设置、情感体验等方面增强试题的探究性,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能力与方法,以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化。

2011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与反思(2011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适当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本次试题命制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1年中考文化课历史考试说明》(以下简称为《考试说明》)。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3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76。7%,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31题“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代替了过去的“读图,回答问题”;33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32、33题根据需要由三问调整为两问。每一问分值相应提高,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二、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1题柱状数据图、17题巴黎公社社员墙、19题名画欣赏等,既有文字类、数据类、也有文物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三、试题采取“新的主题”立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本次试题以人类社会和我国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对知识进行新的主题设计,重点考查自主探究能力。

四、试题设问与答案开放,增强探究的思维含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表现是学生能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而探究性试题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大程度的开放性,包括对问题的选择和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当然也包括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31题、33题都采取了“超量给点,限量给分,补充提示”的做法,增强了探究的思维含量。五、试题注重探究历史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提高人文素养

试题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的热点与焦点。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巴黎公社140周年、十二五规划、城市化、日本福岛核危机、特区建设等热点话题,通过隐性和显性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反映,探究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把历史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深刻全面认识历史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试题为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试题立意融入其中,把考试变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教育过程。本次试题中的14、16、18、25、26、31、32、33等均有体现。

总之,2011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通过增强试题探究性,充分体现了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通过增强试题探究性,有助于推动学习方式转化,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同时,也使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与转变。

?

语文试卷数学试卷英语试卷政治试卷物理试卷化学试卷历史试卷语文答案数学答案英语答案物理答案化学答案历史答案政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