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7年级(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70篇)

中考文言文开放性简答题分类例析

李传鹏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7年级(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 70篇)

综观近年来年中考文言文语段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注重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和文言句子翻译的基础上,简答题的题量明显比往年增多,难度也在增大,答案的灵活性、开放性进一步增强,这类试题给考生设置了许多无形的得分障碍。不少考生思考不够周密,答案不全面,或草率了事,解答不着边际,甚至望而却步,放弃解答。

下面分类列举一些开放性简答题例,并作简要的点拨,以便同学们能够把握它们的命题特点,对学习文言文有所助益。

一、以今观古谈看法

例:(四川省重庆市中考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要紧密联系选文意思,选好角度,找准相关语言信息,组织语言归纳提炼。解答本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对这种交友方式或赞扬,或否定,谈出理由即可,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话语回答。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以古鉴今谈影响

例:(吉林省长春市中考题)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吃透原文主旨,又要联系实际。可以紧扣语段和试题要求选好角度提出下列观点: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沉湎于物质享受;等等。只要选择一个观点阐述清楚就可以了,如果能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则更好。

答案提示: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得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得2分)

三、古今结合谈感受

例:(黑龙江省中考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结合下面的图片《大山里的孩子》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解析】

这类试题兼有语文实践活动试题特点,需要综合选文内容、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以及平时的语文积累来解答。解答时可以宏观把握,从大处着眼,抓住要点,准确表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对文体特征和相应的表达方式的要求。

答案示例:通过阅读选文及观看图片,我感受到了他们求学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让我意识到要珍惜现在的良好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

四、比较分析提建议

例:(广西省南宁市中考题)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①东施:越国的丑女。②西施:越国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颦:皱眉。⑤里:乡里。

【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

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选自《庄子·秋水》)

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的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

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

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应该首先借助注解,疏通文意。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比较两段文字在写作内容、中心和写法几方面的异同,并结合题目要求去检索相关的语言信息,或概括,或筛选。

答案提示: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如有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也可)

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题例,但窥一斑可见全豹,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多加重视,在熟练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这类疑难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四川省雅安市中考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1)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5~7题。(湖南省怀化市中考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③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录毕,走送之

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政策中考状元中考饮食中考备考辅导中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