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何领先于全球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何领先于全球教育发展)

根据发布的《2016年门户开放报告》数据,2016年赴美留学人数创下新高,首次突破100万人,其中328547人来自中国,同比增长8.1%,占美国学生总数的31.5%。

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来源国。

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何领先于全球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何领先于全球教育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是否基于颁布的《2016年门户开放报告》,

2016年赴美留学人数再创新高,首次突破100万人,其中中国留学生328547人,同比增长8.1%,占美国留学生总数的31.5%。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来源国。

美国高等教育以何种方式建立了如此强大的全球声誉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美国留学是怎样的体验?

细节1:

我第一次在东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塔夫茨大学上课时,总觉得美国大学老师上课比中国大学老师轻松得多,他们在课堂上实际上不会教太多东西。

大量的课堂时间总是以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和案例展示的形式给予学生。后来听了很久的课,我渐渐感受到了其中的奥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学生中形成的权威主要源于他们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这种职业权威使“听教”成为校园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听一听老师应该教给他们将来进入社会的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观。很多时候,教师总是不自觉地试图把自己的观点、意志或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知识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已逐渐消除。

由专业知识优势衍生出的教师权威基础也逐渐崩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在台上讲课,台下的学生经常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查询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等在线教育平台为全球顶尖教师提供专业课程。

因此,今天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高校及其教师充满敬畏,他们不再只是听课接受知识学习并让教师决定什么是值得了解和学习的。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轻松获取整个专业的“知识图谱”。

以及该领域最权威人士的最新学术成果。对于习惯多线程信息处理的学生来说,过去线性传播专业知识的“独角戏”讲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学,尽管教师也编写教学大纲,但一般来说,即使任务在编写并提交学校备案后完成,也很少会在事后进行修改,这未能成为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并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管理的手段。

学生只能在课前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很难完全了解每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

细节三:课后阅读、课堂讨论、日常学习量化得分——“压力山大”

美国大学老师通常会在课前详细指定每节课的阅读内容甚至页数。学生上课期间要面对大量的专业书籍阅读任务和平时的作业。如果他们未能在课前完成指定的任务,他们不仅会在课堂讨论中面临巨大的尴尬,而且会极大地影响最终的成绩。

国内一些教师也会在课堂上提供一些相关书目,但由于缺乏具体的量化要求和课堂讨论等相关检查监督机制,阅读或不阅读专业书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个人意识,难以有效激发和监督学生课后的实际阅读行为。

国内大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普遍更注重结果,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大多数老师通常只是在课堂上布置一个论文题目或创建作业,直到期末才参加考试或收集作业,因此课程期间的要求非常宽松。

由于学习评价体系过于依赖期末考试的分数,中间缺乏“过程管理”,学生上课期间缺乏有效的压力,容易形成平日休闲娱乐、熬夜应付考试的学习习惯。美国大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

通过建立有效的过程量化评分系统和繁重的工作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敢马虎,很少有学生能有精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网剧或睡懒觉,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习的深度和质量。

细节4:毕业典礼上的小组报告、作业答辩和尊严压力——

在美国大学课堂上,“上课睡觉”、“不参加演讲”、“迟到”和“上课看手机”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课堂行为,美国教授会认为这是对老师不尊重和对学习漠不关心的表现,有时后果会非常严重,直接影响他们平时的成绩。

美国大学老师一般不会在课堂上点名或直接批评学生。课堂秩序主要通过课程分级制度和常年形成的课堂礼仪来维持,这种课堂礼仪文化的力量比纪律约束更有效。

除了这些隐性的课堂礼仪之外,还有一些常规的课堂仪式,如家庭作业讲座、论文答辩和毕业展览。学生在课后提交作业时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因为老师通常会邀请许多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上台旁听,每个学生都要上台展示作业并接受现场答辩。

(老师邀请了多位专业老师旁听作业汇报并现场提问。)

毕业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有观众的报告厅或剧场进行,对全体师生开放。老师会穿正装参加,答辩时间会很长。论文陈述和答辩时间往往会超过三个小时,答辩会后还会举行一个小型庆祝活动。与中国不同,

美国东北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论文答辩前,还要求必须找到一定数量的论文读者,并在论文封面上印上每位读者的名字,以督促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不断听取读者的意见。

从多个角度和想法不断纠正论文中的问题。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毕剑作品也会在学校的组织下举办几周的展览,他们的学术成果无论好坏都要放在学校的展厅里长期“宣传”。

美国高校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制度,各州可自主制定高等教育法及其相关管理规则。公立大学一般归口各州的议会和州政府主管,但学校具体的管理权限主要交由高校董事会,私立大学则完全由校董事会领导,

不受政府部门控制。美国各高校间,通过充分的行业竞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师资管理模式,并促使高校教师职业本身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较高的社会声望,从而不断吸附社会精英人才加入其中。

细节5:中等偏上的薪酬保障与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

美国大学教师的平均薪酬在整个国民职业体系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据2015年国劳工部发布的《全美职业就业与收入评估》数据显示,大学教师平均年薪为77480美元,折合人民币53万余元。

其中讲师薪酬偏低大约大5万美元,助理教授的年薪约8万美元,副教授8-10万,教授12-18万美元。

除此之外,在美国1980年《拜杜法案》的激励之下,美国高校不断加强自身科研转化能力,

很多大学纷纷成立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

概念证明中心(:)等相关机构,并培养了一大批懂科研、懂法律、懂商业的技术转化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会帮助教授的科研成果有效实现商业市场转化。

教授只需在学校安心从事研发即可,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同时还能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收入。这种科研转化机制的建立,对于整个美国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促使美国社会中形成了有效的知识创新生态体系,

高校科研成果-资本-人力-社会需求之间实现了有效对接与相互激发,从而不断推动美国在科技、军事、医疗、教育等领域在全球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细节6:透明的师资公开选拔机制

为有效保证学校师资水平,美国高校普遍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以及严格透明的招聘考核程序。教师招聘信息告必须要刊登在本专业的杂志、公开发行的报纸或知名网站上,一个高校教师职位往往会吸引来几百名名应聘者。

学校还会成立专门的跨部门考评小组,按照提前公布的考核程序对应聘者逐一考查。

细节7:严格的淘汰机制

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新入职年轻教师,又要立即面临美国高校“非升即走”的巨大工作压力。新入职的教师要与学校签订一份包括了聘用职称、科研与教学要求、聘期、工资、福利等详细内容的聘用合同,

双方需共同严格遵守聘约。如果教师在任期满后,其教学、科研成绩没有达到要求,未能得到晋升,就必须离开学校,另谋他职。

美国高校教师职称共分为:助教()-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为了有效稳定学校教师骨干,美国高校还普遍实行终身教授制()。一位教师一旦被确认是优秀的教授,将会获得终身聘用。

学校会为终身教授提供长期稳定的教学和研究机会、永久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

细节8:校园、刷卡打印机与移动教室

美国高校的信息数据化程度较高,师生入校后每人会得到一个校园号,个人在学校中的所有相关数据信息与服务都会与这个号绑定。凭借这个号你可以在学校任意一台电脑上登入自己的电脑桌面以使用校园云服务,

可以随时在校内外使用在线软件、数字学术期刊、等网络在线课程、选课、作业提交、校内邮件服务、图书借阅、餐厅消费乃至电子产品折扣等多种服务。

诚然,美国高等教育并非尽善尽美,如饱受诟病的高昂学费,名校精英阶层子女固化,公立大学经费不足等,并同时面临着社会经济不稳定、网络在线教育冲击、教职终身制的逐步崩溃、教师权威性降低等时代挑战。

并通过其持续培育出的大量精英人才以及科研创新成果不断助推美国新产业的强势崛起。